
快什么?怎么快?
上海基层“民情快办”记
▲民情快办工作站里的“民生响应”(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上海徐汇,有个“民情快办”机制。各个街道片区,都设立了民情快办工作站和工作点,并且正在逐步建立移动式的工作网。
记者在湖南街道和康健街道等基层街镇走访了一下,围绕“快”字,大家谈了不少体会,也有了很多思考。“快”虽一个字,但“快”里有基层治理工作的纵深与层次。快起来,不难;能否快得起来、快得出来,不少功夫,都在“快”之外。
“比快”不是快
大家都在“民情快办”,很容易走上“比快”的竞赛上去——“你这类事一天办结,我更快,只要半天”“你半天,我几小时”……但是,湖南街道的基层干部头脑很清楚:“比快”不是快。
快,不简单地体现在“快”的数字上。湖南街道在3月份成立街道片区民情快办工作站,针对辖区内“老旧小区老年人多,大院大所楼宇企业多,风貌街区时尚游客多,文商旅居各类主体诉求多元复杂”的特点,以快速解决群众问题为宗旨,围绕“核心是快,重点是办”,以开拓务实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虽然在其“任务清单”里,也有“量化规程”:“紧急事”微网格1小时内到达现场办;“一般事”站点1天内统筹快速办;“复杂事”片区3天内多元协同办;“疑难事”街道7天内条块联动办;“苗头事”党工委每月研判跨前办……街道党工委领导明确最根本的一点:所有这些“量化”的背后,核心是两个字:主动。
街道社会工作部门一位干部说的一番话,很说明这个道理:主动发现问题与被动应对诉求,可能在快办的“量化表格”上,是一样的快,但主动的“快”,快在办事的“零起点”之前。居民“心里有话”嘴上还说不出,或者居民私底下碰面彼此小小议论,渐有同感却还形成不了统一的想法,这个过程没法体现在办事流程“快的数字”上,只能“快”在基层干部和治理人员的主动作为上。
如今,湖南街道建立起“现场+线上”快办站点,力量下沉,一“站”就办、“码”上快办,现场接待、指挥调度、议事协商。最大的变化是,不怕群众“举手”、不怕群众“开口”,而是主动要求居民“多举手、多发言”,开“片区协商会”、设“家门口的开放日”、办“街区大讨论”,通过协商收集群众“金点子”,找到解题的“金钥匙”,结出治理的“金果子”。
在主动上快出来的“快”,不是“比快”比出来的。
吹哨启动是关键
民情快办有流程。按流程办事,可以,但还不够。因为流程姓“流”,要让流程“流起来、动起来”,才能更有成效。
其中的关键是,吹哨要管用、启动要有力。
康健街道的干部说,依托“民情快办工作站、点”,打造“15分钟响应圈”,即时即办、单线交办、多线共办、专题研办。目前已在街道4大片区、25个居民区建立4个民情快办站和25个点,“片区—街区—居民区”三区联动,激活“三区末梢”,融合构建“五全”体系:“全覆盖”民意收集、“全闭环”情况处置、“全维度”数据研判、“全方位”预警防控、“全流程”跟踪反馈,资源互通、问题联治,做到“诉”有渠道、“应”有速度、“办”有时效。
街道城运部门的工作人员说,民情的“原点”,即是“吹哨”的哨点,也是流程启动的“起点”。做实“首问负责制”,必须落实“首问启动制”,首问“吹哨”,哨声要有人听,相关流程要响应。
让流程“流起来、动起来”,绝不是按照墙上张贴的“流程图”操作就能解决问题。具体的运作,需要按照具体问题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即时即事“匹配”。线上按程序一步一步“往前走”,线下可以同时“一个电话先马上告知情况”,让下一步早作准备,第一时间启动,线上快的线上来,线下快的线下同步一起来。有时“派单”的也要接单,承接自己应起的作用;有时“接单”的也可以派单,要求处置联动方提供必要的协助。
湖南街道武康安福风貌街区的治理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了一系列街头巷尾的“民生小痛点”:凹陷树坑绊倒行人、被枝叶遮挡的路灯导致事故频发、外溢的污水井盖困扰商户。于是,第一时间启动“吹哨”机制,由街区片区党委牵头,城建中心、徐汇园林、衡复物业、兴武居委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当天就到达现场,“一口受理—快速响应—组团处置”,市容绿化部门修剪遮光树枝,衡复物业的疏通车清理排污管道,徐汇园林的技术员蹲在树坑旁测量制定填平方案,问题一个个破题解决。
让快回归“单数”
在走访中,基层人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有的老公房,一下大雨,顶层住户就神经高度紧张,只要雨量“充沛”到一定程度,准保室内“下起小雨”。如今,首问负责,第一时间响应,物业人员马上到达,上楼顶,察雨情,应急补救,撸起衣袖掏树叶、通管道、清积水,快速处置。下一次大雨,又是快速处置。每一次大雨,都是快速处置。这到底是不是快?
不是。重复的问题,重复处置,重复的“快”,不是快。要让一件事变成一类事,统筹化解“一类事”,才能让一件事回归真正“个案”的一件事,快也才能回归“单数”的快。
在基层的“民情快办”中,已开始建立高频事项评估体系。湖南街道党工委每月专题研究治理效能,结合城运数据分析和微网格的群众评价,梳理出高频事项,依托“专业+专职”力量,常设快办专岗,逐步形成“一类事”专项化解机制。
“梧桐风貌”,美则美矣,但每年梅雨季节,会有成群白蚁出现,破坏木质房屋结构。街道根据“一类事”的思路来研究,提前干预,会同白蚁防治中心,形成“三全源头防疫法”:全面埋设白蚁检测控制器,技术赋能,源头阻断白蚁繁殖链;全面修剪枯枝病枝,消除白蚁滋生条件;全民动手保持居家干净整洁,群防群治,消除生态安全隐患。
“日汇总、周分析、月通报”,建立诉求分析研判模型,对事件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数据分析库,找到“类案”根治的统筹办法,消除简单重复的“快快快”中的“慢因素”,真正把民情快办的“快”字,建立在机制的“快”、机制的“合”与机制的“暖”上。
民情快办,正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升级版”。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