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全国领域移植技术深入、持续、均衡发展,塑造高素质的器官移植医师团队,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首席专家田野教授分享了肾脏移植技术发展的关键路径与体系化建设进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中心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田野教授
问题一:近年来,肾脏移植领域在技术创新和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哪些突破?
田野: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在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与探索下,肾脏移植领域在供受者选择、手术技术及术后管理等方面均实现了飞速进步。
在供肾选择方面,我们目前主要实施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移植。在供体维护、器官功能评估以及免疫微生物感染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手术技术方面,我国肾脏移植手术已形成成熟体系,同时在微创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目前活体肾脏移植普遍采用腹腔镜辅助供肾切除技术,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患者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将手术损伤降至最低,有力推动了肾脏移植的发展。近年来开展的机器人辅助肾脏移植手术,更在肥胖患者及对美观要求较高的病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儿童肾移植和跨血型移植领域,我们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肾脏移植需遵循血型匹配原则,而供受者血型不符曾被视为手术禁忌。如今通过术前清除血型抗体的技术突破,已能成功实施异血型肾脏移植。
问题二:肾移植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将聚焦哪些领域?
田野:从我国肾脏移植的发展来看,首要方向是扩大供肾来源。我们需要面向广大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意愿,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
第二,在肾脏移植领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技术水平。近年来,器官捐献学科化、专业化的理念尤为重要,因为潜在捐献者的器官维护和评估涉及复杂的科学问题,必须由专业团队完成。同时,我们还需拓展供肾来源渠道,包括推进血型不合肾脏移植等创新技术。此外,儿童肾移植工作亟待加强,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儿童患者的临床需求仍然十分突出。
另外,手术技术仍需持续创新。影响肾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即器官缺血导致的移植后损害。为此,国内专家开展了大量研究,如无间断供血的器官保存技术已逐渐被业界认可,相关产品也在不断转化应用。这一技术有助于提升术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效果。
在肾移植手术微创化方面,我们既要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如腹腔镜活体供肾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肾移植手术等先进技术。从器官移植整体发展来看,实施全程化、精细化管理尤为关键。通过加强术后精细化管理,可全面提升患者照护质量,最终实现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