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冲突背后的难解棋局
6月16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西北部地区,一处储油设施遭以军袭击后产生浓烟
文/高玖 李嘉伟
编辑/吴美娜
6月13日凌晨以来,以色列对伊朗多地发动大规模空袭,轰炸伊朗核设施和军事目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作为报复,伊朗向以色列境内不同目标发动多轮导弹和无人机袭击。美国则向中东增派军事力量,涉及加油机、航空母舰打击群等。受此影响,美国与伊朗原定6月15日在阿曼举行的第六轮间接谈判被取消。
渊源久远且复杂的以伊冲突若进入“持久战”模式,将对地区乃至国际局势产生重大冲击,甚至重塑地区与全球安全格局。
以色列“乘胜追击”先下手
从历史上看,犹太人和波斯人之间并无血海深仇。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与以色列曾因共同视阿拉伯国家为威胁而保持着密切关系。但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伊、以伊对抗开始成为常态。
所谓伊核问题,形成于2003年的伊朗哈塔米总统时期并延宕至今。面对局势的发展,以色列认为,自己必须利用先发制人优势破坏伊朗的核能力,否则自身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以色列多年来一直奉行“核模糊”政策,但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以方不容许其他地区国家挑战其核垄断地位。
自2018年5月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伊朗加快了铀浓缩活动。2025年5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报告指出,伊朗已积累了409公斤丰度为60%的浓缩铀,接近武器级,且足以在进一步浓缩后制造约10枚核弹。以色列认为,伊朗在研制核弹适配武器部件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能会在短期内跨过核门槛。
6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认定伊朗“违反其核不扩散义务”,伊朗对此的回应是宣布建立第三个铀浓缩设施,并将一些离心机更换为更先进的型号。在以色列看来,伊朗一旦获得核武器,很可能通过三种方式威胁以色列生存,一是直接向以色列发射核弹,二是向黎巴嫩真主党等反以武装提供核武器,三是对以色列发动常规军事打击而不担心遭到军事报复。因此,以色列一再暗示很可能发动单边军事行动,摧毁伊朗的核设施。
这张6月13日由以色列国防军发布的照片显示,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中)在以色列空军战情室监看以军对伊朗的打击
进攻偏好和先发制人一直是以色列军事学说的核心。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升级以来,以色列与伊朗为首的“抵抗阵线”(也称“抵抗之弧”“抵抗轴心”等)对抗全面升级。从对抗的形势发展来看,以色列占据了上风,伊朗等“抵抗阵线”成员疲态日显,伊朗对外安全战略可谓处于前所未有的“迷茫期”。
在伊朗国内,美国的长期制裁加剧了经济低迷,前总统莱西空难后伊朗国内权力内耗加剧,决策层出现严重分歧。可以说,当前伊朗内外交困,处于两伊战争结束后最虚弱的时期,这种态势显然对以色列极为有利。
目前看,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已形成“以战养战”“以战养政”的政策特征。在内塔尼亚胡政府看来,主动向伊朗开战,既可减轻或转移国内外巨大政治压力、凝聚共识、增强其政府的合法性,同时也能极大削弱伊朗国力。
此次以色列袭击伊朗,除重点打击伊朗核设施和核科学家外,还打击伊朗武装部队军事高层、军事和情报机构、各类军事设施乃至关键基础设施,表明以色列甚至想通过攻击动摇伊朗政权,削弱伊朗协调地区代理人行动和投射地区影响力的能力。
此外,以色列也有利用冲突破坏美伊核谈判的意图。以色列担忧一旦美国与伊朗在核问题上达成妥协,将削弱以在中东地区的战略优势。在关键时刻发动针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以色列可以利用制造紧张氛围,迫使美国重新评估与伊朗对话的可行性,促成美方在伊朗政策上对以色列展现更多让步。
与此同时,美伊谈判释放的虚假信号也对伊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麻痹作用。伊朗方面倾向于认为,美国能够约束以色列,以色列不会在美伊谈判期间动手,因此放松了警惕。
从美国的战略来看,默许以色列袭击伊朗或许是特朗普政府面对谈判僵局的“备选方案”。特朗普在4月谈判开始时曾表示,美伊谈判预设两个月的期限,谈不成就开打。此次美国放任以色列对伊朗动武,或许表明特朗普政府已经预感美伊达成谈判的希望渺茫。
一直以来,伊朗惯于在谈判中使用拖延战术。但显然,急于达成协议的特朗普已经失去耐心。尽管伊朗始终希望达成美国总统再次换届后仍能有效执行的协议,但美国政党政治分歧使得此事成功难度很大。
特朗普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表示,他支持以色列对伊朗的重大打击,称其为“一次非常成功的袭击”,并认为以色列的打击可能使伊朗更有可能“认真谈判”。在美国国内政治掣肘下,美国国会几乎不可能批准特朗普达成协议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因而,从美国国内视角来看,美伊核协议几乎是一场“注定不可能”成功的事业,而以色列直接袭击伊朗就是美国的“后手”。
“冲突螺旋”多面走向
当前,以伊双方都将消灭对方政权作为目标,可谓是“赌上国运的战斗”。这场冲突可能从双方精确打击与防御的较量,转变为一场消耗战,在这场较量中,双方的经济实力、国家韧性与决心将与军事实力同等重要。
这是6月13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拍摄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标识
以色列拥有技术、情报优势以及美国的支持,短期作战优势明显,当然想速战速决,彻底摧毁伊朗核能力、军事潜力,甚至将伊朗变成“另一个叙利亚”。但以色列国土面积仅2.5万平方公里,缺乏战略纵深,人口只有1000万,且自2023年以来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国力消耗接近极限。以色列的导弹防御系统(如“铁穹”“箭3”“大卫投石索”)虽然高效,但每次拦截成本很高,而伊朗增加导弹生产的策略,可能使以色列的导弹防御能力临近饱和,在持久的消耗战中疲于奔命。这凸显了以色列的不对称脆弱性:即使拦截了大部分导弹,但高昂的防御成本,加上对以民众的心理影响和部分导弹可能突破防御造成实际损失,长期来看可能会让其也难以承受。
反观伊朗,虽因长期遭受美国制裁导致经济困难,扶植的地区代理人武装也在本轮巴以冲突中被严重削弱,但其毕竟拥有164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国土,人口8855万,且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能源储备和军工产业,持久战能力远强于以色列,只不过脆弱的防空能力和内部遭遇的渗透成为其明显短板。
对伊朗而言,最近一段时间是其“战力重塑”的关键期。如果伊朗能够迅速重整军备,遏制以色列的空军优势,并利用地区代理人武装在不同战线展开小规模非对称行动牵制以色列,胜算或将更明显。实际上,当前伊朗的“导弹雨”战术就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回应方式,这种战术既能展示实力,也能不越过可能招致美国压倒性干预的“战争门槛”。伊朗未来的行动或将追求一种微妙的平衡,旨在挽回颜面并恢复威慑信誉,同时避免引发可能危及自身国家安全的后果。如此一来,这场冲突有可能进入“持久战模式”。
美国媒体6月17日报道说,特朗普正承受来自他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支持者阵营以及以色列的双重压力,前者强烈反对美国介入冲突,后者则不断要求美国支援。这也让声称对以色列“支持程度前所未有”的特朗普,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美国从战略考量,并不想过度卷入中东地区冲突。在5月13日的利雅得演讲中,特朗普公开呼吁伊朗“走上一条新的、更好的道路”,多次重申“我不想与德黑兰发生冲突”,显示其希望在地区纷争中保持距离、不被卷入军事对抗的态度。有迹象表明,美国政策制定层既在公开场合拒绝贸然介入,也在私下通过外交轨道稳住局势,力图将中东矛盾控制在谈判框架内。
不过,以伊“冲突螺旋”之下,美国虽试图置身事外,但实际上一直帮助以色列拦截伊朗导弹。在美以特殊关系中,美国担心被以色列“拖下水”,而以色列自信美国必然为自己“兜底”。
白宫6月19日称,特朗普将在未来两周决定是否介入本次冲突。因此,在两种情况下美国仍可能全面卷入以伊冲突:一是如果伊朗在报复行动中越过“红线”,对美国在中东的驻军、人员或海上运输线进行直接打击,美国必然出手。任何针对美国“核心利益”——人员安全、关键设施与国际航道的打击,都会导致美军迅速介入,以进行惩罚和威慑。二是当以色列军队遭受重创,以色列处于生存危亡之际,美国可能为维护地区联盟体系和保护盟友而被卷入冲突。
一场重塑中东权力格局的较量
伊朗与以色列是影响中东地区权力分配的关键国家。两国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便因宗教、地缘政治与战略利益分歧不断对峙。两国当前的激烈对抗正使得中东权力格局加速演化。
如果以色列取得决定性胜利,将会导致伊朗政权面临内部动荡。更多阿拉伯国家料将加入所谓《亚伯拉罕协议》(特朗普在首个总统任期内撮合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与以色列签署,以快速推进双方关系正常化)并与以色列建交。更重要的是巴勒斯坦建国将更加遥遥无期,巴以冲突会愈演愈烈。
而如果伊朗顽强坚持下来,不被以色列完全击败,其代理人网络将得到鼓舞和强化,也有利于国内政权稳固。更重要的是,地区权力平衡将恢复,以色列的主导地位会受到冲击。
对于美国来说,以色列陷入持久战将让其面临艰难的战略选择。是继续介入中东纷争还是“两退一进”,即从中东撤出、从乌克兰撤出,转向所谓“印太”地区,本次以伊冲突的结果将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应指出的是,无论以色列与伊朗是否会打一场全面战争,沙特、土耳其等地区强国都将继续奉行务实、多向度外交政策,维持地区权力平衡,阻止任何单一外部大国或地区大国获取绝对主导地位。在伊朗失去优势的情形下,土耳其和沙特等国恐会担忧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的主导国,转而对其采取制衡行动。
此番以伊冲突之下,全球核不扩散体系将面临严峻挑战。以色列通过一次性行动完全消灭伊朗核能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以色列只具备瘫痪或严重扰乱伊朗核基础设施的能力,只可能使伊朗核进展倒退或迟滞,却难以实现对伊朗核能力的永久性消除。这主要是基于伊朗核计划的分散性、设施的深度地下化和高度加固,以及其强大的本土科技和人才储备。
此外,国际原子能机构“政治化”趋势将使得其合法性和约束力进一步降低。伊朗外交部副部长卡泽姆·加里布阿巴迪表示,由于以色列的打击,伊朗将不再提前通知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该国的核活动。
从以色列角度看,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袭击前一天发布的声明指出“伊朗不遵守其核不扩散义务”,为以色列的行动提供了依据。从伊朗的角度来看,此次袭击证明了以色列和美国不会真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而是会采取军事行动消灭其政权,这种认知将强化伊朗核进程的决心。反过来也将进一步强化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美西方工具的政治化趋向,使得更多国家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管效力产生质疑,从而将诱发新的地区军备竞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本文截稿时间为2025年6月20日18时)